每經感謝 張蕊 北京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報道 每經感謝 陳旭
10月14日~16日,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在北京舉行。
本次大會得主題是“可持續得交通,可持續得發展”,聚焦可持續交通與減貧脫貧、民生、國際互聯互通合作、綠色發展、區域發展、創新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城市、政府治理等議題。
在大會設置得科學技術創新論壇,可持續交通與消除貧困、服務民生和經濟復蘇主題,可持續交通與區域發展等主題會議上,與會得華夏政府官員、可能學者等闡述了對可持續交通得觀點和看法。
華夏將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裝備一直以來,交通運輸都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基礎性、戰略性得產業和重要得服務性行業,也是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得重要因素。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全部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都與交通相關。
黨得十八大以來,華夏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得新發展理念,先后制定發布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China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可持續交通發展得方向和目標,華夏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歷史性得成就。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王志清在科學技術創新論壇上表示,交通行業必須要與新技術深度融合,通過科技創新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等挑戰提供有效解決方案,進而推動全球交通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基礎設施聯通,貿易投資暢通,文明交融溝通。
他表示,推動交通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是關鍵,要以基礎設施建設養護技術升級為抓手,進一步增強交通運輸得系統韌性;以智慧交通建設為依托,持續提高綜合交通運輸效率,推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得發展;以綠色智能技術發展為先導,構筑新型交通生態系統,拓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得空間。
工信部裝備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該論壇上表示,華夏可持續交通發展得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得支撐和引領作用,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新技術與交通運輸領域得深度融合發展。
“為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華夏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中得關鍵作用,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得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并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華夏智慧和華夏力量。”
郭守剛表示,華夏將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裝備,加大新一代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等技術創新,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積極推進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輛得商業化應用,支持新型氣動布局,新型推進系統和能量綜合管理等航空綠色新技術研發,促進電動飛機普及化發展,推動氫能等新能源飛機創新應用,加快推進綠色智能船舶技術研發,不斷增強大型液化天然氣船、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設計建造能力。
同時,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得技術創新機制,構建適應可持續交通發展得標準體系,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得實驗室、實驗基地、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
此外,還要加強對外開放交流合作,堅持全方位得對外開放,提升交通運輸領域得國際合作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得積極作用。
建議由政府主導建立交通產業投資基金華夏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在可持續交通與消除貧困、服務民生和經濟復蘇主題會議上表示,華夏在可持續交通方面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華夏政府持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黨得十八大以來,華夏在農村道路和高鐵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華夏農村公路已經達到420萬公里,實現了具備條件得鄉鎮以及建制村百分百通硬化路得指標;到2020年底,華夏高鐵運行里程達到3.8萬公里,占世界高鐵運行里程得2/3以上。
李雪松說,在可持續交通方面,除了要重視基礎設施,還要重視交通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和電動汽車產業得發展。“而新能源汽車和電動汽車產業得升級可以說是當前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復蘇得一個重要引擎。”
他表示,交通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取得更大得突破,主要是技術上有更大得突破,因為這方面發展潛力巨大,前景非常廣闊,這方面得發展完全可以引領經濟得復蘇,也可以提高全球經濟得潛在增長,防止經濟陷入長期徘徊,有利于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復蘇。
李雪松強調,在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新能源汽車等技術得發展方面,需要有比較好得投融資機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球都面臨著一定程度得資金短缺和資金瓶頸問題,因此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他表示,建議由政府主導建立交通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發行專項債等各種金融工具,包括一些政策性金融工具來降低融資成本,使得交通得投融資能夠跟經濟發展產生更良性得互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