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 題:“90后”臺青“登陸”6年:從“尋根”到“扎根”
作者 李雪峰 陳小愿
“毫無疑問,大陸發展空間更大,我希望能在這里扎根發展?!迸_灣青年高崇軒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臺灣到大陸6年多來,他完成了從求學者到求職者、再到創業者及兩岸交流使者的身份轉變,也從“尋根”變為“扎根”。
臺灣青年高崇軒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臺灣到大陸6年多來,他完成了從求學者到求職者、再到創業者及兩岸交流使者的身份轉變,也從“尋根”變為“扎根”。資料圖為2015年6月27日,高崇軒(左一)在北京參加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 受訪者供圖1990年出生于臺中的高崇軒,祖籍江西,從小很少接觸到大陸的訊息。
“根在大陸,我卻對大陸一無所知,這聽起來就很荒謬。”他說,也正因如此,從臺中逢甲大學畢業后,高崇軒放棄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碩士的機會,轉而選擇北京清華大學。
“剛到北京,父親就打電話囑咐我,到各地走走,尤其要回老家看看?!备叱畿幓貞?,2013年,他生平第一次回到老家江西瑞金。在與叔公一家人同吃同住的數日里,他感到“既陌生又親切”。
臺灣青年高崇軒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臺灣到大陸6年多來,他完成了從求學者到求職者、再到創業者及兩岸交流使者的身份轉變,也從“尋根”變為“扎根”。資料圖為2013年8月30日,高崇軒初到北京,在清華大學門前留影。 受訪者供圖高崇軒在北京所學專業是建筑設計。他說,近年來大陸各地發展日新月異,對建筑人才需求明顯攀升。自己逐漸意識到,留下來發展是個不錯選擇。
高崇軒在家中排行老幺,哥哥姐姐都已在臺灣工作。雖然家人都很希望能夠早日團聚,但對他的決定還是表示支持。
臺灣青年高崇軒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臺灣到大陸6年多來,他完成了從求學者到求職者、再到創業者及兩岸交流使者的身份轉變,也從“尋根”變為“扎根”。資料圖為2017年1月25日,高崇軒(后排右三)與同事提前共慶春節。 受訪者供圖“碩士畢業后,我在北京一家大型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剛開始有些不太適應。”他說,在建筑設計行業,臺灣更多是建筑事務所。而在大陸,一個大型設計院的規模相當于臺灣幾十個事務所,牽扯到很多層面,因此需要考慮的內容更多。
“但這也給了我更大的施展空間,在校所學的東西,有了更宏觀的運用平臺?!彼榻B,幾年來,已參與山東省臨沂市戰略規劃、山東省臨沂市半程鎮總體規劃、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廣州市白云區城市設計等多個重大項目?!斑@些項目動輒幾百公頃,許多建筑設計師工作數十年也未必能參與其中一個,這也堅定了我留下來的決心?!?/p>
在大陸的幾年里,高崇軒結識了許多和他一樣,從臺灣到大陸發展的朋友。歸結原因,他總結為“有相同的初衷和理念”。
“兩岸關系好,臺灣同胞才會好。然而兩岸青年的交流現狀卻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臺灣近代史教育的缺失,導致一些臺灣青年對大陸很陌生?!彼锌?,若不是當初選擇來到大陸,可能自己也會對大陸存有偏見,因此“臺青太需要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p>
2016年,高崇軒與16位臺灣青年發起成立“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通過舉辦參訪、實習、培訓、聯誼等活動,推動兩岸青年交流。
“這讓我又多了一重‘兩岸交流使者’的身份?!备叱畿幏Q,會為臺青來大陸生活、求學、就業、創業等方面提供幫助,也會邀請專家學者、企業家等講解大陸的政策措施,鼓勵他們在大陸發展。
他表示,大陸正在推動鄉村振興,且近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而自己在設計院曾從事村鎮體系規劃設計工作,這讓他看到創業契機。不久前剛辭掉設計院的工作,他正打算結合專業,在更寬廣的平臺上施展手腳。
高崇軒目前住一套兩居室公租房,每天早晨6點起床,晨讀,遛狗,鍛煉,之后開始忙創業的事情。
采訪的最后,高崇軒向記者透露,明年將與黑龍江大慶的女朋友結婚?!拔覀儙缀跏亲钅吓c最北的結合,性格互補,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彼ΨQ。(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