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崇信手扎燈籠由“紙”變“布” 更加氣派且耐用
(記者 李傲)馬上就要過年了,在過年期間掛燈籠是很多人家必不可少的快樂儀式,不僅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yè)興旺,還可以增加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不過,如今多數(shù)都是工業(yè)流水線上生產(chǎn)的燈籠,目前從事手扎燈籠工藝的匠人少之又少。而在甘肅省平?jīng)鍪谐缧趴h柏樹鎮(zhèn)三星村,村民王拴祥至今仍保留與傳承著這項手藝。傳承中也有創(chuàng)新,扎了30多年的紙燈籠,王拴祥現(xiàn)在開始嘗試用布料制作,讓燈籠能夠保存得更久,樣式也越來越好看。從小年開始到現(xiàn)在,王拴祥進入到扎燈籠最忙碌的階段。
村里只有幾位老人還會手扎燈籠
燈籠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最早起源于西漢時期,并流傳至今。每年一到春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都會高高地掛起大紅燈籠,不僅喜慶,還寓意吉祥如意,來年紅紅火火。
市面上現(xiàn)在有各式各樣的燈籠,但大多數(shù)是機器制作,傳統(tǒng)手工藝的紙扎燈籠基本消失了。可在崇信縣柏樹鎮(zhèn)三星村,還有人會這門手藝,那就是因手扎燈籠在十里八鄉(xiāng)都頗有名氣的王拴祥。
崇信縣文化館供圖
王拴祥一直居住在三星村,據(jù)他介紹,以前很多村里人都會手扎燈籠,但慢慢隨著手藝人年齡的增長,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會老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不愛學,而這個手藝也不是短時間能夠?qū)W會的?,F(xiàn)在村里還做燈籠的也就一些上了歲數(shù)的,但還好,只要還有人會,就算沒有失傳?!?/p>
手扎燈籠只分為扎、糊、貼三步
如今56歲的王拴祥已經(jīng)做了30多年的燈籠,他表示,最早的燈籠是用竹竿、紙張制作而成的,大體可分為三個步驟,扎、糊、貼。“扎就是先把竹竿裁剪好,做成比較薄一點的竹篾,然后根據(jù)燈籠的形狀來決定竹篾的長度,然后將竹篾搭建燈籠的骨架,這個燈籠的形狀就做好了。”王拴祥說,扎的這一步驟,決定燈籠的款式、樣式,“如果要做一樣大小的,竹篾的削減和扎骨架的時候都要適當,一點偏差可能就會大小不一。”
第二步,就需要糊了。王拴祥稱,這個可以用白紙或是彩紙,拿紙張把整個燈籠骨架的四周糊住,“要留下下面的底座和放蠟燭的小口。”王拴祥介紹,底座則要用木板或是硬紙板做成,然后用鐵絲繞在上面做成燈籠盤,擺上蠟燭,放在里面。
而最后一步就是貼,把剪好出來的花鳥魚蟲等圖案貼在白紙或是彩紙上。但王拴祥表示貼剪紙看似簡單,但剪紙制作起來仍然有難度?!皹邮揭每?,要符合燈籠的樣子,這也是個精細的手藝,剪的不好看,燈籠就沒有美感了?!蓖跛┫榉Q這樣相對簡單的燈籠幾個小時就能做一個出來。
據(jù)介紹,燈籠的種類繁多,有鼠、牛等十二生肖,還有荷花燈、菊花燈以及圓宮燈等不同的樣式,但各個精致美觀。
改良后用布料扎燈籠
但近幾年,紙扎燈籠要被替代了。王拴祥跟記者介紹,現(xiàn)在連自己做的紙糊燈籠已經(jīng)比較少了,開始改良,用布料做燈籠,“紙扎的確實比較不耐用,遇到雨雪天氣,就容易損壞,布料就能稍微避開這個雷區(qū)。而且,現(xiàn)在用新布料做出來的燈籠也更好看一些?!?/p>
崇信縣文化館供圖
相比紙扎燈籠,布料燈籠工藝制作上基本一致,只區(qū)分在細節(jié)上,“有些骨架的地方用的是鐵,這樣不容易折斷,糊的步驟就是用布料代替紙張,布料的顏色更多、更細膩,用大紅布料制作的燈籠顏色上更純正。”王拴祥稱,還有不一樣的就是現(xiàn)在會用鋁箔紙來雕刻、裁剪圖案,“貼在上面看起來更氣派一些。”但布料燈籠做起來難度相對較大,“制作一個可能需要1、2天的時間,比原先紙扎燈籠要慢上好多?!?/p>
布料燈籠現(xiàn)在比較受大家的喜愛,主要因為外形美觀、樣式討喜,關(guān)鍵是耐用。王拴祥表示,如今村里還會這樣手藝的人在小年前后就開始制作了,“忙活這些天,正好趕上春節(jié)時候用,每年都會做新的,寓意著來年風調(diào)雨順,生活紅紅火火?!?/p>
記者 李傲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柳寶慶